:::

如何陪伴孩子,在迷惘的青春期不迷網

 

撰文者:錢雅婷 蘆洲國中輔導組長

 

 

即將進入5G的時代, 我們似乎應該開心迎接並享受網路帶來的生活便利,但若此時我突然很不識相的邀請你停下來想一想,網路在各位的生活中占了多大的比重?也就是一天24小時,你花在電腦和手機上時究竟有多長?我相信這時候一定會有人抗議:「這是我工作上需要,不得不使用呀!」,或許我們可以分開來計算,下班後你究竟花多少時間在手機、電腦上?

這麼問大家,只是想知道,相較於青少年,較為成熟、有自制力的大人,面對網路,我們抵抗誘惑的能力有多強?

對這一代的青少年來說,網路是他們有意識以來,就陪著他們一起長大的產物,我們這群成年人才是網路新住民。網路既是娛樂的來源,更是人際網絡的重要管道,倘若沒了網路,有時候和同儕的聯繫似乎也斷了訊,彷彿成了孤島。

所以說在這個網路便捷的世代,無論我們年紀多大多小,都被捲入這個改變中。有時候在小餐館吃個麵,看到家長為了安撫幼兒,在小朋友的碗前面放了手機播放卡通,小朋友看來才34歲,操作手機滑得流暢;偶爾晚上去堤防散個步,看到幾位中年人邊走邊抓寶可夢。更不消說在便利商店,看到國中生利用放學後到補習間的空檔,共享網路只為了一起把握時間打場遊戲。你要說這是「網路成癮」嗎?會不會太大驚小怪?!

一個校園真實的案例

        我們或是我們的孩子會網路成癮嗎?在此我想分享一個我們學校的學生案例。這名學生(化名小亞)因為小學曾因被同學霸凌,但當時老師和家長的處理未能讓孩子真的釋懷,造成在國中時即使班上氣氛友善,小亞仍會因為一些人際互動情況而過度聯結到小學的人際挫折,八年級上學期開始出現偶爾不願到校的情況,到八年級下學期則是拒學了好一段時間。小亞未到校就是窩在家裡上網、打電玩,但隨著小亞不到校的時間愈長,他出現網路沈迷的情況就愈嚴重,作息大亂,也因為這樣,親子關係逐漸變得緊張。輔導處試著安排讓小亞參加資源式中途班的飲料調配課,小亞認識了這位在學校附近社區開咖啡店的店長,店長其實是我們學校的年輕畢業校友,很熱心願意抽空到校帶領這群中輟之虞的學生學習沖泡咖啡。在店長的引導下,小亞似乎較願意放下手機,嘗試動手做。因著這樣的觀察,學校也積極向教育局提出社區牽手方案,讓小亞週間的白天到咖啡店學習沖咖啡、做點心,下午再到學校回班上課,晚上再由父母接手陪伴。小亞九年級上學期穩定許多,原本我們以為可以放下心中的大石,誰知道九年級下學期時,小亞發現原本和父親預定好想考公立高中,但八年級的荒廢,造成即便努力仍無法如自己所願的將課業成績提升回來,壓力大時又想玩電腦而和父母爭吵網路使用的時間,衝突之後就情緒不佳,今年四、五月時似乎又要再次重現八年級拒學的模式。還好父母和老師基於對小亞個性的了解,選擇不放棄和小亞溝通,最後父母和小亞取得共識,讓小亞就讀他自己喜歡動手做的技職教育之路,選讀了技術學院電機電子職群。暑假國中同學的兩次同學會,小亞也都開心出席參與,與同學在畢業後仍維持不錯的聯結。

        小亞的例子蠻符合我們在校園的觀察,網路成癮比較像是綜合好幾種不同的因所衍生出的果,大部分的學生或許會覺得網路有些難以抗拒,很希望能有多些3C產品的娛樂時光,但在面臨自我認同的心理發展階段,若是在學校的學習低成就、人際上屢屢遭受挫敗,就會更想要躲進網路世界尋求庇護,因為網友的多元與包容、網路的匿名與距離的美感,似乎讓比較沒自信的青少年有個空間可以形塑理想我的樣子,而不用面對太過真實、殘酷的現實…。這也是為什麼拒學的學生常伴隨著網路成癮,但我們卻無法分辨究竟是網路成癮造成生活作息混亂而拒學,還是因為拒學在家,無聊而網路沈迷至成癮、不可自拔。

如果孩子已經網路成癮了怎麼辦

        除了與學校老師一起合作外,目前國內也開始有設立「網路成癮科」的門診可以諮詢,但家長也別忽略了你的影響力。或許我們的影響力不像孩子在幼兒期、兒童期會主動想與我們有連結,但陪著孩子一起重建生活的結構,讓孩子長出自制力,我們仍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任誰也取代不了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發現孩子已開始延長使用網路的時間,影響睡眠時,身為家長到底可以怎麼做?在此提供「三不一要」給家長參考:

1.      不要威脅孩子,說出自己做不到的事:當我們情緒上來時,有時就會忍不住有些威脅的句型出現,像是「你若是不十二點睡覺,你就試試看,我會讓你。」但說出的話卻無法做到時,孩子就覺得其實不會怎麼樣。

2.      不要強硬動手:不論是拔網路線、電源線,或是砸電腦,孩子在這個過程中,只會對彼此的情緒發洩方式留下深刻印象,卻沒有學到我們希望他能培養的自制力。

3.      不要自己也網路沈迷:當我們罵完孩子,轉身自己又開始滑起手機,換作你是孩子,你會有什麼想法?青少年大概會覺得家長在網路使用的能力上也是半斤八兩,有什麼資格教訓我?

4.      要有耐心的陪伴:任何能力都是一步步養成,而非一蹴可幾。所以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。

陪伴孩子的一個簡單步驟

        我們舉個例子,說明處理的具體做法。例如要讓孩子能在12點前就寢,就要有預警的機制,從11點半就先提醒孩子:「你還有半小時,就要關機囉!」,接著每隔10分鐘都提醒一次,最後1155分時還要再提醒一次。12點時間到時,如果孩子說:「這場遊戲還沒打完,這時候離開,會害了隊友!」請問家長你該怎麼辦?記得不要犯了「三不」,試著耐心問問孩子:「這場結束,還要多久?好,那我們就在10分鐘內結束」。這時候看家長看你喜歡看什麼雜誌、或是有什麼尚未做完的家事,如把晾乾的衣服拿到孩子房間,重點是心情平和地在孩子身旁陪著他度過這延長的這10分鐘,別忘了過了5分鐘、8分鐘、9分鐘,逐步提醒他還剩下多少時間,藉此重建孩子的時間感。今天晚上順利平和地結束了,明天、後天都要堅持下去,有研究說一個行為要養成習慣,至少要練習21天。這個過程不容易,但隨著陪伴的時間,我們或許可以更細緻的去和孩子討論,還可以怎麼做讓自己可以準時關機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孩子還在小學、幼稚園階段,或是尚未有網路沈迷的情況,我們可能需要預先思考,在家裡除了滑手機,還有什麼可以和孩子一起消磨時光的方式。新北市家庭教育中心推行多年的「幸福家庭1231天,花20分鐘,陪孩子做3件事,可以是共讀、可以是溝通分享、也可以是運動或遊戲。這些都是可以提供家長們參考的方向。透過陪伴,在親子關係上儲蓄更多的情感資本,在未來在對抗網路成癮時才有更多的勝算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