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傳染病防治

1.施打時對疫苗任一種成分過敏的人禁止施打疫苗,因為13價結合型疫苗包含白喉類毒素,故對白喉類毒素過敏者亦禁止施打。13價結合型疫苗只能肌肉注射,所以有血小板減少症或凝血異常的嬰幼兒除非必要應避免。
2.可以和其他疫苗於不同部位同時施打(不要在同一手臂),並不會增加副作用的產生也不會影響疫苗的效力。

主要經由腸胃道(糞-口、水或食物污染)或呼吸道(飛沫、咳嗽或打噴嚏)傳染,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。在發病前數天,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,此時即有傳染力,通常以發病後1週內傳染力最強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1.醛類、鹵素類消毒劑(如市售含氯漂白水)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。
2.含氯漂白水泡製方法(使用時請穿戴防水手套並注意安全並於通風處配製):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(濃度一般在5到6%)以寶特瓶瓶蓋取2瓶蓋(約12毫升量)加入1,200毫升清水中(1瓶1,250ml大寶特瓶),攪拌均勻,即為500ppm濃度之漂白水。
3.環境消毒重點: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(門把、課桌椅、餐桌、樓梯扶把)、玩具、遊樂設施、寢具做重點性消毒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若小孩感染腸病毒後,出現下列病徵,即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:
1.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
2.肌躍型抽搐(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)
3.持續嘔吐
4.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

1.疱疹性咽峽炎: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,特徵為突發性發燒、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。
2.手足口病: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,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,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,其次為軟顎、牙齦和嘴唇,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、手指及腳趾。

一、本市轄內教托育機構(幼兒園、收托非住宿型6歲以下兒童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如托嬰中心),於1週內同一班級或無法區分班級之同一收托單位有2名以上(含2名)幼童經醫師臨床診斷為感染或疑似感染腸病毒(含手足口症或疱疹性咽峽炎)時,只要符合下列其中一項,該班級或無法區分班級之同一收托單位應停課7日:

(一)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布當年度全國發生腸病毒71型流行疫情時。

(二)流行期間(為本府衛生局於網頁宣告)該機構位於腸病毒高風險區者。

(三)取得該班級或該無法區分班級之同一收托單位之半數以上家長同意。

二、本市轄內國民小學,於1週內同一班級有2名以上(含2名)學童經醫師臨床診斷為感染或疑似感染腸病毒(含手足口症或疱疹性咽峽炎)時,經學校成立危機處理小組研議有效措施,原則無需停課,惟為避免疫情蔓延,決定停課時,應報教育局核備。

三、本市轄內教托育機構(幼兒園、收托非住宿型6歲以下兒童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身心障礙福利機構)內發生腸病毒D68型感染併發重症確定個案,該個案就讀之班級或無法區分班級之同一收托單位應停課7日。

 

1.感染流感病毒後會發生嚴重之全身性症狀,如急性發燒(耳溫≧38℃)、頭痛、咳嗽、喉嚨痛及全身肌肉痠痛等。

2.流感除會引起全身性症狀外,還有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。流感併發重症多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、嬰幼兒,以及患有心、肺、腎臟及代謝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不全者、孕婦、肥胖者,最常引發的併發症是肺炎,有些是病毒本身引起的,有些則是繼發性細菌感染,其他還包括中耳炎、鼻竇炎、腦炎、腦病變及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等。

登革熱病媒蚊幼蟲均孳生於人工容器及自然容器內。人工容器在室內包括種萬年青或黃金葛之花瓶、花盆底盤、冰箱底盤及地下室積水,而室外則包括水桶、陶甕、水泥槽等儲水工具,廢棄物包括飲料罐、紙杯、紙碗、塑膠袋等小型廢棄物,塑膠水桶、臉盆、洗澡盆、鍋、碗公、瓢、盆、輪胎等中型廢棄物,不用之浴缸、馬桶、電冰箱、洗衣機、各式各樣傢俱等大型廢棄物;自然容器則包括樹洞、竹筒、葉軸等。

登革熱病媒蚊主要在白天活動及吸血,而吸血之高峰時刻常因調查季節及地區而有所不同。例如台灣南部埃及斑蚊喜在室內棲息,室內叮咬人之高峰時刻並不明顯。而新北市主要病媒蚊為白線斑蚊喜在室外棲息,所以一天內可見晨昏二個高峰,約在當地日出前後1-2小時和日落前2-3小時。

目前登革熱防治最有效的方法為每週至少清除積水容器1次,杜絕病媒蚊孳生;至戶外或登革熱流行地區活動,宜穿著淺色長袖衣物,並在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福部許可含DEET(敵避)之防蚊液/膏。

台灣地區傳染登革熱的病媒蚊為白線斑蚊及埃及斑蚊;新北市目前雖僅有白線斑蚊出現,但仍須小心埃及斑蚊藉交通工具移動。

不需要,快篩檢驗只是確診輔助工具,若經醫生判定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一覽表任一條件,即可用藥,並不一定需要經過快篩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
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,人類一般是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哺乳動物抓咬傷而致病。發病時會有焦慮、頭痛、發燒、呼吸困難、咬傷部位異樣感、恐水、肌肉麻痺、抽搐等症狀,最後因呼吸麻痺而導致死亡。

主要是被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咬傷,唾液中之病毒可經由抓、咬,或經由皮膚傷口、黏膜而進入人體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人類患者的唾液也會有狂犬病病毒,理論上有可能透過人與人直接傳染,但是至今尚無病例報告。曾發生死於中樞神經疾病病患,經角膜捐贈傳染狂犬病至受贈者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請謹記1記、2沖、3送、4觀。1記:保持冷靜,牢記動物特徵;2沖: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清洗傷口15分鐘,再以優碘或70%酒精消毒;3送:儘速就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;4觀:盡可能將咬人動物繫留觀察10天,但若動物兇性大發,不要冒險捕捉。

臺灣自1959年起不再有人的病例,2002年、2012、2013年各發生一例自中國大陸或菲律賓境外移入病例。民眾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(專業版)查詢最新的「疫情資訊」,路徑如下: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/傳染病介紹/第一類法定傳染病/狂犬病/疫情訊息/統計資料查詢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1.狂犬病在台灣屬第一類法定傳染病,若發現疑似病例,醫療院所會於24小時內通報衛生單位,並將病人隔離治療及進行相關醫療處置。
2.衛生單位後續進行個案接觸者的調查追蹤及感染源之調查等工作。

1.狂犬病潛伏期從1至3個月不等,偶而短於7天,最長可達7年以上,視傷口嚴重程度、傷口部位神經分佈的多寡或與腦的距離、病毒株別、病毒量、衣服的保護程度及其他因素等而定。
2.狂犬病主要係由動物抓咬傷感染,而且被咬傷後,有疫苗施打,預防效果良好。但若經感染動物咬傷且未即時就醫處理,狂犬病發病及死亡率才會100%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狂犬病初期症狀有發熱、呼吸困難、頭痛或咬傷部位異樣感,數天後出現異常亢奮或恐懼現象,然後麻痺、吞嚥困難、咽喉部痙攣,並引起恐水現象(因喝水或看到水引起之喉部痙攣),隨後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等情況,患者常因呼吸麻痺而死亡。

共 100筆, Page:5/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