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為什麼我的孩子都不對我說?

「我每次問他,他都不講呀!」
「他每次都說不知道,但又不讓我說」
「他只說“不對”、“不是”,也不說到底是怎麼樣?」
 
經常在診間聽見,焦急又無奈的父母親似乎用盡所有方法,都很難突破孩子心房。耐不住性子下,父母親的音量慢慢拉高,瞪大了眼,神情嚴肅,心想必定能從強勢中突破重圍,殊不知孩子的嘴卻愈閉愈緊,彼此關係也愈來愈遠。
 
到底為什麼孩子都不說呢?在回答這個問題前,也許先反思自己是如何問問題的?是否有留意過你用什麼樣的方式、態度、立場、表情說話?說話對任何人而言,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,特別「當我是大人,你是個小孩」時,更是直覺不需思考!
 
但,別忘了!他們是小孩唷!
就讓我們開始將自己調整到孩子的頻道吧!
 
首先,跟孩子說話時,你是直挺挺的站著,讓孩子仰起頭來看你嗎?這樣的姿勢其實無形傳遞出上對下的關係,也容易激發孩子擔心、不安的感覺。所以最好改變你的姿勢,盡可能降低高度到孩子水平視線所及,較能顯得與他們在同一陣線,較容易貼近他們。
 
初步關係建立後,很多心急的父母就想直接切入核心。「你在學校是不是又發生什麼事」、「老師說你今天又不乖了」...我能明白父母親想立即瞭解事情的來由,但這樣的口吻其實隱含著指責的態度,試想若是周遭友人這樣對我們說,是不是也有股委屈感油然而生!這樣的確不公平了些。臨床上曾見過孩子眼眶含淚,氣哭地說「反正不管我說什麼,你早就認定是我的問題」,如果大人以先入為主的立場跟態度,孩子還會願意說嗎?剛剛例子中的母親,在聽見孩子氣訴後,又是心疼又是無奈,大人無心的態度卻傷害了孩子。若能提早調整彼此的溝通方式,誰又想看見這揪心的畫面。
 
再者,父母親與孩子的溝通一定要建立在「發生壞事情」上面嗎?有許多父母親平日忙於工作,回家後只求安靜的休息,但撥出時間與孩子相處是非常重要的,累積好的相處經驗,建立互相交流、說心事的習慣,孩子自然而然會跟你分享生活大小事。是的,應該讓彼此的溝通像「分享」,而不是「報告」,所以請以輕鬆、包容、開放的態度去聆聽吧!
 
既然是分享,當然就是好事也說,壞事也說!當我們在邀請孩子分享時,盡量以開放式的句子開啟,例如「說說看今天在學校發生了哪些事情」,讓他有機會提到開心及不開心的事情。曾有家長表示「我都有問他呀,他只回不知道,他都不知道了,我怎麼會知道」,但評估過程孩子卻願意說了,難道是孩子只願意跟我說,不願意跟家長說嗎?
 
別下定論的太快,「不想說」跟「不知道如何說」是完全不一樣的!很多時候,我們問的範圍太廣,孩子不清楚如何回答才是正確,也不知道哪些是我們要聽的,在大量訊息湧入腦中時,很容易呈現無法思考的當機狀態,當下唯一能提取的就是「不知道」。為了避免大量訊息轟炸,建議家長善用「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」的線索縮小範圍,例如「跟誰一起?」、「什麼時候發生的?」、「當時在哪裡?」。此外,大多數的孩子想到什麼就說什麼,以致於回答內容片斷,所以盡量善用「連結詞」提供協助,例如「然後呢、因為…所以…」。除了事實訊息,記得也要關心孩子的心情,例如「那你當時有什麼感覺?」,給予情感同理;別急著判斷對錯,給孩子機會說明他的想法。然而,表達是需要不斷練習的,所以家長們的等待很重要,多給孩子一些時間,這個過程將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、被聆聽的。
 
趨樂避苦是人性,如果說出一件事會得到不好的對待,或說這件事的過程令人感到痛苦,的確會減低表達動機。所以當你注意到孩子「不想說」,也許先瞭解背後是否有些擔心或害怕,先處理情緒層面,當孩子感到安心時,自然會提升分享動機。
 
最後,如果孩子終於跟你分享了生活點滴,那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,因為孩子在表達的過程,是多麼努力的整理跟回想,別忘了在這個時候給他一個擁抱跟肯定!親愛的爸爸媽媽,也別忘了給努力的自己一個讚喔!
 
 

 

若您或周遭親友有心理及情緒方面的問題,建議您可向新北市29區衛生所或本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洽詢及預約免費心理諮詢服務,專線:(02)2257-2623

 

 

 

 

撰文者:李婕甄

現職: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 臨床心理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