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心健康與壓力調適
作者:名恩療養院精神科 、 張育彰醫師
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『健康』的定義為:健康是一種生理、心理和社會的安全舒適狀態;所以除了身體生理層面,還有更多相關的心理與社會問題需要關注,才能獲致真正的身心健康,同時可以瞭解的重要觀念是;預防保健更重於疾病的治療。然而現代的社會是個充滿壓力的環境,我們幾乎每天都生活在壓力的刺激當中,一輩子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的過程裡也都有壓力伴隨的影子,如果無法好好調適壓力,則會因為壓力累積,進而造成壓力的不良影響,甚至導致身心疾病。壓力的管理與適應,的確是現代人必修的健康學分呢!
回顧過去社會的工業化產業變遷,加速經濟蓬勃發展,卻也伴隨新型化學物質暴露、或是工業設備所造成的職業毒害疾病(例如礦工罹患矽肺病、車諾比核電廠意外災害等等),也帶動人類對環保意識及工作安全的觀念反省,開始注重盡量減少類似的健康危害;緊接著進入已開發國家階段後,工作職場上又出現不同的健康影響因素,其中壓力失調導致的焦慮、憂鬱、過勞等精神問題,已經成為預防與治療心身疾病所必須強調的導因。
醫療研究已經驗證壓力可以透過影響內分泌與免疫力,進而干擾生理的正常運作,增加身心致病的脆弱度,導致功能的失調或臨床的身心問題;另一方面,有不少學者針對因為工作壓力失調,導致企業產值損失的問題進行研究,各項的統計結果顯示,壓力的影響的確會造成企業可觀的損失。所以現實層面會發展出針對壓力管理的課程、壓力調適的訓練與輔導,妥善處理生活壓力,預防和治療相關症候群,也成為新一代的顯學。
研究壓力的賽勒博士曾經提出兩個觀點:
(1)有一類壓力是具有傷害性與危險性的,稱為苦惱;另一類壓力則有益的或具有建設性的,稱為良性壓力
(2)人們受壓力影響的可能性因人而異。面對壓力,我們不應只注意到其單方面的不良影響,而應該轉變認知和情緒,嘗試開發壓力的建設性影響,何妨也記得他的另一句話:「壓力是人生的香料」。你我一生當中,壓力可說是無所不在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的,既然無法逃避,就要學習與之相處,若無法和平共存、克服壓力而獲得正向回饋,則可能導致各種身體與精神疾病了。
同樣的壓力環境與影響,也會因為個別的人格特質、因應模式不同而有不一樣的症狀表現。一般常見壓力性精神相關疾病包括:焦慮症(例如恐慌症、畏懼症、強迫症等)、憂鬱症、適應障礙症、身體化疾病、睡眠障礙、飲食疾患、酒癮、藥癮問題等等。
如果臨床症狀已經造成生活功能的影響,當然需要專業的診察與治療,精神科或身心科的門診都可以提供有效的協助,目前藥物治療包括抗焦慮劑、抗鬱劑、安眠藥等等,只要適當正確服用,症狀都可以獲得相當的緩解與改善,除了藥物以外也可以轉介安排生理迴饋或肌肉放鬆療法、特殊的團體治療或個別心理治療。透過專業治療並做好自我心理調適,學習多元化的壓力管理技巧及良好的自我調適,現代人面臨的壓力就像空氣的大氣壓力一樣,都是生活必需而且必須適應的。
無論從預防醫學的角度,或是社會學習適應的過程,面對生活上越來越多的壓力接踵而來,妳我都應該正向面對這個問題,壓力的存在大小無法控制,但我們可以調整面對壓力的反應程度,古人有言「危機就是轉機」,同樣地,壓力也可以是生命的動力,能夠調適好自己的壓力,才是擁有健康身心的保養之道。